《材料力学》
Mechanics of Materials
一、课程基本信息
学 时:64(理论56,实验8)
学 分:3.5
考核方式:闭卷考试。考试分数占总成绩的70%,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%,平时成绩包括:实验、作业、课堂讨论等;即学生成绩=期末考试试卷分数×70%+平时成绩分数×30%。
中文简介:本课程主要研究构件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规律、破坏或失效的规律。学习杆件的强度、刚度和稳定性的基本概念,学习材料的基本机械性能及材料力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。学习等直杆件的强度、刚度及轴心受压杆件的稳定性的计算等。为合理设计、校核构件提供有关强度、刚度与稳定性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。
二、教学目的与要求
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,要求学生掌握内力的分析方法和强度、刚度和稳定的概念;掌握轴向拉压杆件、弯曲杆件、扭转杆件的截面设计方法和校核;掌握一点应力应变状态的分析方法和主应力、主应变和方位角的计算;掌握四大经典强度理论的应用;掌握压杆稳定的设计和校核;了解能量法卡氏第一定理的应用。为结构力学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。
三、教学方法和手段
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室,运用PPT课件,配合实验和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学。
四、教学内容及目标
教学内容 |
教学目标(掌握、理解、了解) |
学时 分配 |
第一章 绪论 |
|
4 |
1.材料力学的任务和研究对象和基本假设 |
掌握 |
1 |
2.内力、外力、应力、应变的概念及截面法求内力 |
掌握 |
3 |
重点与难点: 内力、外力、应力、应变的概念及截面法求内力 |
|
|
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:熟练运用截面法求内力 |
|
|
第二章 轴向拉伸和压缩杆件 |
|
10 |
1.轴向拉压杆件的强度和刚度设计 |
掌握 |
6 |
2.低碳钢和铸铁的轴向拉伸和压缩试验 |
掌握 |
4 |
重点与难点: 轴向拉压杆件的强度和刚度设计 |
|
|
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:轴力图和轴向拉压杆件的设计 |
|
|
第三章 扭转 |
|
6 |
1.扭矩和扭矩图 |
掌握 |
2 |
2.扭转杆件的强度和刚度设计 |
掌握 |
4 |
重点与难点: 扭转杆件的强度和刚度设计和校核 |
|
|
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:扭矩图和扭转杆件的设计 |
|
|
第四章 弯曲内力 |
|
10 |
1.平面弯曲和弯矩图 |
掌握 |
4 |
2.截面的几何性质 |
掌握 |
3 |
3. 弯曲的强度设计 |
掌握 |
3 |
重点与难点: 截面的几何性质和弯曲强度设计 |
|
|
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:弯曲杆件的强度设计 |
|
|
第五章 弯曲变形 |
|
6 |
1.挠曲线微分方程求解弯曲变形 |
掌握 |
4 |
2.叠加法求解弯曲杆件的变形 |
掌握 |
2 |
重点与难点: 叠加法求解弯曲杆件的变形 |
|
|
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:熟练运用叠加法求解弯曲变形 |
|
|
第五章 剪切变形 |
|
6 |
1.剪切的概念及剪切胡克定律 |
掌握 |
2 |
2.螺栓连接的剪切设计 |
掌握 |
4 |
重点与难点: 螺栓连接的剪切设计 |
|
|
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:对连接板进行设计和校核 |
|
|
第六章 一点的应力和应变状态 |
|
6 |
1. 一点的应力和应变状态的分析及主平面和方位角 |
掌握 |
2 |
2. 主平面和方位角及主应力和主应变的求解 |
掌握 |
4 |
重点与难点: 主平面和方位角及主应力和主应变的求解 |
|
|
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:分析应力应变状态求解主应力 |
|
|
第七章 压杆稳定 |
|
6 |
1. 稳定概念和欧拉临界应力的求解 |
掌握 |
2 |
2. 细长杆的稳定设计和校核 |
掌握 |
4 |
重点与难点: 细长杆的稳定设计和校核 |
|
|
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:正确对构件进行稳定设计 |
|
|
第八章 能量法 |
|
|
1. 了解能量法的概念 |
了解 |
1 |
2. 了解卡氏第一定理 |
了解 |
1 |
重点与难点: 细长杆的稳定设计和校核 |
|
|
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:正确对构件进行稳定设计 |
|
|
五、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
1、推荐教材
(1)单辉祖主编.《材料力学》(第2版)(I). 北京,高等教育出版社, 2004.8
(2)武建华编著.《材料力学》.重庆, 重庆大学出版社, 2003.2
(3)干光瑜、秦惠民编著.《材料力学》(第4版). 北京,高等教育出版社, 2006.6
2、主要参考书
(1)单辉祖主编.《材料力学》(I). 北京,高等教育出版社, 2004.1
(2)范钦珊等主编.《材料力学》.清华大学出版社,2004.1
(3)袁海庆主编. 《材料力学》(第2版).武汉,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, 2004.6
(4)孙训芳主编. 《材料力学》(第2版). 北京,高等教育出版社, 2002.8
大纲修订人:孙刚 修订日期:2017-12-19
大纲审定人:赵甲荐 审定日期:2018-01-06